脉购健康管理系统(软件)包含:客户开卡、健康档案、问卷调查、问诊表、自动设置标签、自动随访、健康干预、健康调养、历年指标趋势分析、疾病风险评估、饮食/运动/心理健康建议、同步检查报告数据、随访记录、随访电话录音、健康阶段总结、打印健康报告等
标签:健康管理、健康管理软件、体检预约、体检商城、体检预约系统、健康管理系统、脉购健康管理系统、脉购健康管理软件、脉购体检商城软件/系统
有一种病毒,可能正悄悄在你的肝脏里复制,引发炎症,甚至导致肝癌。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——肝炎病毒!
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2016-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》统计,全球急性感染以及与肝炎相关的肝癌和肝硬化每年造成140万例死亡——堪比艾滋病和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。①
而在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种病毒性肝炎中,乙肝和丙肝病毒威胁性较大,2015年底时,全球有近3.28亿人患有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。②
有人不知被传染、有人发现时已成肝癌……太多都因为对病毒性肝炎的不了解。
除了多为急性起病的甲肝和戊肝,乙、丙、丁型肝炎的潜伏期长、慢化程度高,通常严重到肝硬化或肝癌时才会被发现。鉴于丁肝只伴随乙肝感染而出现,在五种肝炎病毒中,乙肝及丙肝病毒威胁性较大。
而它们往往是善于隐藏的沉默杀手,因而易对健康造成严重损伤。
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(如不安全注射等)、母婴及性接触传播。③丙肝病毒同样通过这几种途径传播,隐匿性也极强。④
比如在不卫生的地方修足、纹身、扎耳环孔等,共用剃须刀和牙刷……都可能造成传染。当然,吃饭、握手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是不会传染的。
然而很多人被传染时却并不知道!
乙肝病毒的感染常常毫无症状,再加上潜伏期非常长,感染者很可能几十年都“安然无恙”,等到有很严重症状时才发现,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。
受到丙肝病毒感染后,大约80%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,很容易被忽视。⑤它可能会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和纤维化,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
虽然被感染时是“沉默”的,肝炎导致的危害却并不小!刊发在2002年《Hepatology》杂志的一项关于中国启东的研究发现, 在1994~2000年收集的181例肝癌新发病例中, 所有患者都感染了乙肝病毒,同时感染丙肝病毒者占5%。⑥一般认为乙肝病毒、丙肝病毒感染为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,两者联合致肝癌占全部肝细胞癌发病数的80% 以上 。⑦
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,全球2.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,有三分之一在中国。⑧根据数据,推算中国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600万人,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。⑨根据《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15年版)》,推算中国一般人群丙肝病毒感染者约560万例,如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丙肝病毒感染者,约1000万例。④
那么如何及时发现自己有没有感染肝炎病毒呢?
如若怀疑自己是感染乙肝、丙肝的高危人群(比如医务人员、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、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)③④,可到医院做乙肝两对半检查(乙肝五项)以及丙肝抗体检测。⑩-⑬
医学界已经证实,乙肝是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和疫苗防御的。虽然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清除病毒,需要终身治疗,但有多个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已在早期研发阶段,目标均直指治愈。⑭
乙肝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病毒,因为乙肝病毒量越低,肝细胞癌(HCC)的发生风险就越低。《慢性乙肝防治指南》指出,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,减轻肝细胞的炎性破坏和肝硬化,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。③对于慢性乙肝患者,建议首选强效抗病毒且低耐药的丙酚替诺福韦(TAF)、替诺福韦酯(TDF)或恩替卡韦(ETV)来治疗。③此外,积极管理乙肝疾病可以实时关注乙肝病毒DNA情况,也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品质并延长生存时间。
近年来人类对丙肝药物的研制进程飞速,对于丙肝的治愈率超过90%。⑮检查出丙肝,如能遵循正确的治疗方案,通常12周内就可完成临床治愈。⑤
如果发现自己有乙肝,除了积极接受正规治疗,就算没有症状也要持续追踪检测,及时知晓体内病毒载量。
比如3-6个月做一次乙肝病毒DNA检测,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。此外还有肝功能、B超、肝纤维化指标检查、甲胎蛋白检查等,保证自己肝脏的健康情况。⑩
专家建议每个人都能够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筛查和检测,尽早确认自己的健康状况,及时发现,尽早治疗。
预防乙肝病毒、丙肝病毒感染,重要的还是从身边做起,懂得爱护自己,做好预防:
▼接种相关疫苗: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。③
▼讲究卫生:不到一些不具备专业消毒措施的理发店、美容店、小诊所美容、打耳洞、修眉、纹唇、补牙等,以免出现创伤性接触而增加乙肝、丙肝的感染几率。③④
▼注意性生活安全:做好安全措施,如使用安全套等。③④
▼避免母婴传播:如果孕妇是乙肝携带者或患者,应在孕期尽早与医生沟通,采取母婴阻断。③④
本文来源:公众号健康时报